0%

地铁通勤时半死不活的读书记录 - 冬

如果点进【读后感】这个category,可以看到16年时为了练习英语而定下的【一个月读一本】的尝试记录.
无论是读同人小说,还是世界名著,因为知识储备能力与英语理解的问题,都会被粗暴的拆解并品味.
这次通勤心很闲,于是以【久仰大名】为选择契机,下载了些书重新粗暴的读一读.
这次读了两本半.





被人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以讲解阿德勒心理学为主题的假想对话集.

我相信处世三观无绝对的对错,只有知否实用.
心理学家说话都很狠,会直接说出“不这么做,只能度过一个相对失败的人生”类似的话…但阿德勒跟我自身的准则有不少重合(心情复杂).
之前看过本《少有人走过的路》,虽然也会指出人性的弱点,我觉得阿德勒说话更狠.同时我也相信(固执)于人生指明灯的处世三观还是得自己探索,比对他人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人生仅有此时此刻

我也相信人生仅有此时此刻,就算是为了某个宏大的目标,也是为了”在准备这个目标的努力与成就感”的此时此刻.

  1. 关于过去

阿德勒说的更狠.
我是“因为沉溺在过去已经没有意义,不想为了过去的拖累可能的未来”的set myself free想法.
阿德勒直接说“是因为不想振作起来而找了过去负面影响作为借口”“过去(的负面影响)根本不存在”.
兄弟你骂人真狠.

  1. 阿德勒对于他人贡献与人际交往看得很重

他argue自己为他人做奉献是自己的事,他人是否接受是他人的事.这一点也是我的想法.
我相信所有一切的行动都是自私的,为他人奉献是达成自我给予价值的“自私”想法.
不过阿德勒把为他人奉献为人人生意义的体现.因为人是依附社群而存在的.
我还没有到这个程度…我是把人类作为“有趣的存在“而干涉的看法,是坏水乐子人.

  1. 关于批评表扬

他否定所有的批评与表扬,觉得这是一种自己的价值观施加于人的强制.
阿德勒说的太狠了,不过也有道理.
关于批评与表扬我只相信逻辑.
因为我心理上有障碍无法好好的接受表演,变成了喜欢做分析的性格.
无论是好是坏,喜欢去寻找所以然,是建立在逻辑上的奖罚机制.





夏日,烟火与我的尸体

这本里有两个虚构故事,把我的尸体这个故事读完了.
第一次看乙一的故事,感想有点五味杂陈.

名字叫我的尸体,第一视角开场第一章就死掉了,震惊,不知道这样处理第一视角的意义何在,只能说牛逼.
因为主角是小孩子,在小孩子的恶,紧密的社会关系与必须的daily routine,里讲非日常的事,不如说还产生了真实感,我喜欢那样的在日常里的非日常.
然而结局的反转,一下把非日常的部分给冲没了,比起推理更像悬疑小说.
虽然线索铺的很完整,线索都call back了,悬疑(紧张point)也安排的好.
如果整个故事在最后一章前结束,我会觉得是童年的夏天,淡淡的忧伤,错误的憧憬那样的情感故事.
果然比起“没想到吧”的惊讶感,我更喜欢人之间的温度情感.





你的剧本逊毙了 - 没看完

随便摘了点句子.
这本书是好莱坞编剧大师写的,虽然很有道理,但好莱坞有自己的商业和运作道理.并不是什么【绝对的好故事】的公式.



故事:

  1. 写自己感兴趣的,写自己愿意付出半年一年年,那样感兴趣的.
    “什么让你清早不在赖床,什么让你夜半难以入眠,什么让你开车自言自语,什么让你宁愿被伴侣跳脚大骂不在家照顾孩子非要躲在公园里奋笔疾书——就写那个.”

  2. 选自己擅长的类型,让读者能感觉到“清晰,确立,简单易懂”的类型.

  3. 不要让读者无聊.挖掘自己的内心,挖掘自己的情绪.
    “强烈的感情是宇宙通吃的.”

  4. 控制故事的疼痛.不推荐苦海无边看不到头的苦难.
    “为什么观众要跟人物一起咬牙苦捱,捱到最后居然一切都是徒劳?”“给读者一个快乐结局或者指出一条路给读者以希望.”

  5. 取一个好(作品)名字.
    “一下能明白电影在说什么的”“片名是读者了解你剧本的第一途径,如果你有一个愚蠢的片名,他们会以为这是个愚蠢的剧本.”




人物:

英雄:

  1. 你的英雄必须主动

  2. 你的英雄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

  3. 英雄的问题就要引起观众的兴趣
    不是意味着每个问题都得是宇宙/人类生存层面的,但得是人物有史以来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挣扎自己将来的就业”“如何搞到酒约妹子过去”.

  4. 英雄必须自己解决他的问题.

Checklist:
“你的英雄一直在像困在碾碎机里吗?是不是不停地有越来越大的问题越来越快地袭向她?”
“他的情绪是不是强烈到足以支撑整个故事?”
“你感兴趣的是她的问题,还是在厨房里修了一架战斗机的她姑妈的问题?究竟哪个才是你的心头好?”
“她是不是绝大数时间都出现在银幕上?”
“她是不是奋勇前进穿越炙热灼人的火焰山,并最终得到了改变?”

  1. 人物的变化,影片开始时的他们vs影片结尾时的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旦你想清楚了你的主人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之后,就该按如下程序制作剧本这个“多层蛋糕”:

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是干吗的?
他是一个专偷高档艺术品的雅贼还是一个笃信我主的牧师?嗯他是芝加哥的水下焊接工.她是古罗马角斗士.

他们有没有内心冲突?
萨莉是不是既脆弱又坚强,她的内心是不是善恶共存,是不是一个肩膀站着天使,另一个站着恶魔?萨莉既想成为返校节舞会上与人为善的好女孩,但同时她又想干掉自己的竞争者.

他们有没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
比如个性化的特点,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所处历史时期,还有职业.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他的说话,动作,举止.他们信仰什么?品行如何?
他们对父母或者孩子或者工作搭档感觉如何?他是不是容易激动?她是不是讨厌说谎的人?他是不是一个大话王?他是一万年前被冻在大型冰块里的古人,所以看到钢笔都大惊小怪?等等等等都是.

读者喜欢细节.
口癖,随身携带的小物,怪癖,利用手等等等等.

最后,他们在整个故事中是不是始终如一?千万不要为了让人意外而故事不按常理出牌.
一旦你确定了他的核心个性,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都必须符合他的性格.

观众看到的是冰山一角,但作者指导水面之下有什么.

你的人物是个百分百的好人吗?没人应该这样.他们得有一到两个缺点.

有什么人物是你不需要的吗?或者应该把那两个或三个人物合并成一个人物?

别让你的主人公离开观众视线太久.

我们是通过那你的人物行为了解他的吗?——还是通过对白?
一个男人揍了他的老婆,然后痛哭流涕,道歉,但是之后还是继续揍她.
人物一定要是可见的,即使把声音关掉也一样.
眼见一个家伙把蔬菜罐头洗了再洗才放进储藏室,效果远胜于听他说:我是个洁癖.

如果你的场景里有两个人,要让他们两个天差地别.
让他们的性格形成强烈反差,这样你写起来会轻松得多.

你给了你的人物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采取行动吗?

再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问:你的人物有变化吗?
变化越大,就可能越好写.

  1. 你的英雄必须跟一个人类对峙.

“只有人才会制定计划,拥有复杂的欲望,需求,一套与英雄截然对立的信仰体系,而且还能同处于一个房间对他大喊大叫.”
“如果你选择的邪恶坏蛋是医疗行业,那么也得创造一个医生或护士来体现大型医疗机构令人憎恶,生畏的团体性犯罪.”
(这一点我完全没有考虑)
“对手必须比好人强大,否则你的电影就不存在了.如果你的电影一开始面对坏蛋时没把我们吓住,你就得重写.”
“你的坏蛋必须一直在采取行动,他总是在算计,谋划,偷盗,杀戮,伤害,贬损或敲碎你披萨上的奶酪.如果这个坏蛋不是一直在采取行动,而且是越来越聪明的行动,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坏蛋.”
别把他弄成一个百分百的坏蛋,就像你的英雄也不是百分百的好人,你的对手也不应该是一个彻底的坏蛋.

而对手就是促成英雄进化到他需要变成的那样.
同时坏蛋有充分的理由为他的所作所为辩护.坏人的欲求应该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

(大魔王解释来龙去脉在业界是有原因的)
我们怎么知道坏蛋是他自己电影里的主角?就是通过坏蛋演说.
所以你才会在电影里如此频繁地听到坏人娓娓道来他的感受,他的理由.